研究成果

PLoS Pathogens—袁聪俐课题组揭示病原菌效应蛋白细胞质膜定位机制

发布时间:2024-12-23 

近期,我院袁聪俐课题组与合作者在PLoS Pathogens上发表了题为“Anchorage of bacterial effector at plasma membrane via selective phosphatidic acid binding to modulate host cell signaling”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细菌效应蛋白通过特异性结合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PA)定位于细胞质膜,进而干扰宿主正常生理活动的机制。

细菌病原体利用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注射”至宿主细胞内,这些效应蛋白借助特定的亚细胞定位重编程宿主信号通路,以扰乱宿主细胞正常生理活动。

已有研究证实病原菌效应蛋白通常结合质膜中PI(4,5)P2建立宿主细胞质膜定位特性。本研究通过磷脂分子探针及磷脂消除技术证实巴尔通体效应蛋白(Bartonella effector proteins, Beps)C末端的BID域特异性结合磷脂酸(PA),引导Beps定位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质膜(图1)。

图1. 质膜磷脂消除技术确定磷脂酸PA介导巴尔通体效应蛋白质膜定位

 

BID结构域包含一个富含疏水和正电荷氨基酸的“HOOK”亚结构域,其中具有保守的PA结合基序:LAGxxΦΦGΦKxxxR(x代表任意氨基酸,Φ代表任意疏水性氨基酸),其中保守的甘氨酸、精氨酸和疏水性氨基酸分别在稳定HOOK亚结构域、通过静电作用结合PA以及插入脂质双分子层中发挥作用,协同保障Beps在细胞质膜的稳定结合(图2)。

图2. 效应蛋白通过静电吸附、疏水插入及旋转固定步骤建立稳定的质膜定位能力

 

Beps的细胞质膜定位紧密关联其生理功能。突变保守氨基酸残基,将阻碍效应蛋白BepC于细胞质膜定位,致使BepC诱导宿主细胞应激纤维形成及细胞片段化等生理毒性丧失。再者,巴尔通体效应蛋白BepD因序列负电氨基酸突变,影响PA结合基序中保守精氨酸与PA的结合,导致BepD定位于细胞质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表明,BepD细胞质定位可促宿主巨噬细胞IL-10分泌来建立免疫沉默;将负电氨基酸突变为丙氨酸后,BepD恢复细胞质膜定位,但无法诱导IL-10分泌。可见,BepD在细胞质内的定位对其调控宿主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极为关键。

本研究证实了细菌效应蛋白与PA的结合特性及其对细胞膜定位和功能的决定性意义,为深入探究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的复杂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巴尔通体效应蛋白的PA结合及细胞质膜定位特点,使得该类效应蛋白成为研究细胞质膜PA分子代谢的理想生物探针。

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在读博士生王蒙,助理研究员王春艳及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官启潇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袁聪俐为论文通讯作者,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顾若虚副教授及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窦红静老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本研究获得了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pathogens/article?id=10.1371/journal.ppat.1012694

Copyright 2016 4688美高梅集团唯一网站·主頁欢迎您    访问旧版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电话:021 - 34205866 备案:沪交ICP备20101025